美女图片、壁纸大全、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!手机端
27报图网>娱乐八卦>娱乐 > 这哪是看综艺,根本是沉浸式学习现场啊

这哪是看综艺,根本是沉浸式学习现场啊

查看:507 / 更新:2022-08-31 08:08

追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第三季(以下简称offer 3)掉过不少眼泪。爸爸为儿子换肝,全家人等术后的妈妈恢复意识等等,就觉得,现实比影视剧更残忍却也更温暖。


到最新的第七期,画风又不一样了。医学生们结束了在病房的学习,来到“战斗”的最前线,急诊室。在急诊室工作是什么概念呢?

加油团成员胡海泉的这个比喻很妙,“等于从教室拉上了战场,也不管你擅长瞄准还是狙击,你就是要冲。”所以对急诊室医生的考验,更侧重综合能力。

综合就包括了,铁人般的体力、狠准稳的判断力、全面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、超强的抗压能力。基本上,能扛过急诊室的考核,人虽然脱层皮,但收获的肯定是质的飞跃。


1.

谢旭超在上一阶段的学习,颇受带教老师们的喜欢,来急诊室不到一天,直接从“天堂”掉到了“地狱”。工作节奏、流程、病患去向的判断,都是让他棘手的问题。其他几位也不好受。毕竟能在急诊室的医生,那是千锤百炼的熟手。而大家,虽然有带教老师,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骁在一旁指导,可不熟悉和不适应总是难以避免。


急诊室的特殊性又在于,它分不出一秒钟给你熟悉、适应,事情落你头上,就是一场决定性的高考。那种沮丧感挺要命的,好像学的都学废了,一切回到起点,从零开始。


但连沮丧都来不及,紧跟着,结束了急诊室的初体验,卢医师给大家安排了一场培训考核。考核内容也是急诊医生的一大重点课题,如何与病人家属或者陪同者完成谈话。

这个谈话,不是一二三点交代病人情况就算完事,出口的每句话,讲究的都是沟通的艺术。用加油团陶勇医生的话描述当中的艺术感就是,“客观共情,专业守护”。


每个字都是学问,都是技术活儿。一边,作为医生,你不能像手术刀一样冷冰冰,需要适当调动情感,站在病人方的角度感同身受,做好安抚工作。但同时,正因为你是医生,需要你必须具备手术刀一般的冷静、精准、锋利,一刀下去,直击要害。

既要为病人作出专业的医学诊治讲解,也少不了情绪感受力与控场力,为之后的治疗过程,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。所以看起来就是说说话的事儿,其实,情商如何,共情感好不好,口头表达强不强,治病救人的能力是否跟得上,全都是考点。


也就可想而知,这场考核培训的结果,对青涩的医学生们来说无疑又是一场打击。这里,再补充一条急诊室谈话有多不容易,它具有的不可控因素太多,永远在出乎意料。

比如卢医师出的考题案例,五花八门。哭天喊地的家属都算不错了,起码对病人的基本情况有了解,更多是路人身份,牌友或者同事,一问三不知,但治疗刻不容缓。


你以为,案例都是卢医生为了“考倒”医学生,故意“策划”的剧本吗?不,在急诊室每天真实发生的情况,可能比这些难上一万倍。印象最深的是陶勇讲他的体验。

陶医生最害怕面对的一种场景,是家属下跪,求你一定要治好我们家人的病。病人方不配合医生,很头痛,但病人方过度期待医生的诊治效果,也令医生压力大,为难。


总之看这期节目,看急诊室一场接一场犹如谈判的与急诊病人家属或陪同者谈话,看医学生们与病人、病人家属的相处和交流,有一种深刻感受:

医生这份职业,太多面了。要医术高明,也要心脏强大,要能治身体的病,还要处理病人的情绪问题,甚至自己的心理高压。医生非常人可以胜任,但医生也只是常人而已。


2.

跟我们一样是常人,会讲点小八卦,会烦恼催婚,会精神百倍干饭的医学生们,要在急诊室完成“升级打怪”,未来,要拿到offer正式上岗成为医生,专业是首位要素。但陶勇那段八字箴言,大概才是医生生涯的精髓:业务专业加态度专业,达到综合素质的专业。


《offer 3》对医学生最严酷的一项考验,也是考的这份综合专业水平。在短暂的实践学习后,医学生从懵到行,调整变化太令人佩服。

比如一开始理论知识满分,临床经验为零的刘畅,证明了学霸的无限可能,改变了医生们对她的最早判断——“做科研工作蛮适合。”


比如李不言,前几期,时常看得人替他捏把汗。做PPT汇报,别人开讲了,他还在赶工。但落到最严厉的卢医师手里会发现,他业务能力并不差,基础知识也很扎实,医师的问题也都能打对,只是有些不够自信。

包括没能参与急诊室考核,留在了病房的王蕊,虽然在这段路途中按下了暂停键,但这也是一次停下思考的机会。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节奏,更好地发光发热,不也是成长吗?


到最新的急诊室成长记,虽然看着像被打回了原形,每个人又变得手足无措,但经历过的每一步都不会白走。这哪是看综艺,根本是沉浸式学习现场啊

冯琛这段特别感人。在谈话考核时,他完全不得法,为拿到签字几乎在命令式地讲话。后来,切身处理谈话的冯琛,细腻、温柔又不乏专业,而且一遍遍尝试极有耐心。

尽管他的不断沟通没有换来患者愿意继续接受治疗,但这教给他另外一课,医生的努力做到了,无愧于心,便以尊重病人的选择为大。尊重病人,懂得放手,是无奈但也是医生的专业。


3.

做《offer 3》的观众,这点会很幸福,不只是在追一档综艺,更像成了医科大的一名旁听生,沉浸式地也跟着学习了很多医学知识,了解了医院、医生的不少操作。

像最新这期,可以说是一场大型的医生谈话科普现场。从开头一句自我介绍,到如何遣词造句,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话术讲明白病情、治疗方案,到最后签字,学问非常深。

其中有一条,值得每个人都记一记:以非家属的身份送病人急诊,医生让你签字不是为了找个人负责,是希望你以见证人的角色参与救治。



还有李不言每天查房昏迷的病人,跟她喊话、让她做动作、检查瞳孔反应等等,原来每一项都是要打分的,这叫格拉斯哥评分。分数高低判断病人的术后恢复情况。

就连医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有什么含义,医生职称怎么评级,这些冷知识懂了后也十分有趣。


“offer系列”一直以求职新人作为观察主线,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去推进,也就自然地,为同样在求职路上的观众提供了一套学习模板。这种学习,不光面向医学生群体,它具有普适性,从社交礼仪到如何处理职场摩擦,方方面面都值得划重点。


另外,虽然是职场类综艺,但说《offer 3》是一部好看、好哭、好笑的医疗剧并不为过。

它采用一段完整、有起伏和递进、有成长的职场新人故事来呈现节目。而且人物选取各有特色,学霸、喜剧人、高情商“天花板”等等,每一位亲切得像我们身边的朋友——或者就像我们自己。

哪怕从事的行业不同,但看他们熬夜做PPT的疲惫,被带教冷不丁提问的一丝小慌张,得到带教肯定后藏在口罩后面的笑容,完全感同身受。这样的共鸣温暖且治愈。


这些人中,最令我很有感触的,是不爱笑、要求严的卢医师。他化解了我对黑脸医生的刻板印象。医生看着不好惹,但你可能不知道的事是,他会在小女孩的病床边挂上玩具,会第一批自愿加入武汉的抗疫工作,然后轻描淡写说,“会害怕,但总要有人站出来。”


所以应该这么说,《offer 3》打开了一道窗口,让我们每个人获得了一种视角和机会,能够明白医生这么做这么说的用意,看见以往在医院看不见的角落里,医生付出、努力的是什么,想想看,对医患关系来说,何尝不是正面的促进和推动?

这点,跟医生谈话是同种道理。谈话讲究医生的专业素养。《offer 3》也以节目的专业,为观众与医院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,让医院,这个天然带着威严、可怕又跟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地方,显露出那么一种温情,理解了它也有可爱。



而这座桥梁,远不止于拉近医患的距离。《offer 3》已经突破了一档求职综艺本身的功能性、可能性,实现了把沟通之桥立于社会层面,紧跟社会、民生议题。

比如对高价药、癫痫病患者羞耻感的关注,比如对于妇产科医生性别比例的讨论,再比如从患者、医生的双立场,到医学教育、行业投入等多维度探讨,令所有与医疗行业息息相关的人都很有共鸣。


《offer 3》予以的女性思考也不是说说而已。节目中的几位女医学生,也是医学生中的巾帼力量。哪怕在堪比打仗的急诊室,两位也丝毫不输男学生。


这点真心佩服,《offer 3》凭借开拓性的选题、先锋的制作理念、独有的呈现表达,自成了一套职场叠加综艺的方法论。就像掌握了一种公式,解锁了更多行业、视角、领域的可能性。让更多行业走入大众视野,得到关注,“offer系列”的意义远不止offer。


综艺是一个庞杂、多选的领域。《offer 3》开通了新的形式,设置了新的交流渠道,在综艺娱乐中,在职场新人的故事叙述中,以医生这个特殊又日常的“身份”,去划开一道生活的口子,看见人生百态,感受人情温暖。它不单纯是发出一份offer,它是对每个人,发出了一封带来生活思考的问卷。

上一篇:

周震南父亲回应综艺中住豪宅为什么会这样?

下一篇:

歌唱家吴碧霞 身高不到1.5米,低调嫁大学校友,女儿像妈妈

相关推荐

最新娱乐

标签大全